倾听人民的故事 做好人民的学生
中国作协“作家活动周”走进临沂
作家们参观临沂市规划展览馆
7月19日,受邀参加中国作协“作家活动周”的作家们在欢迎仪式后,先后参观了临沂市规划展览馆、临沂市博物馆,并赴沂南县的沂蒙红嫂纪念馆和朱家林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进行考察调研,感受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历史和火热的乡村振兴实践。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张宏森,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程守田等分别参加有关活动。
作家们参观临沂市规划展览馆
临沂市规划展览馆分为“文之脉”“水之胜”“商之兴”“城之美”四大篇章,一幅幅照片、一段段文字、一座座模型将临沂这座城市的历史、现实和未来清晰勾勒。在沂蒙精神的指引下,昔日革命老区旧貌换新颜。
走进临沂市博物馆,作家们被汉代画像石、陶瓷器、绘画等20多种不同门类的展品深深吸引。这些文物凝聚着古人的创造智慧,见证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作家王方晨谈到,展馆呈现了历史与现实发展的大轮廓,作家要从中看到其背后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正是世世代代的人民,不断凭借其伟大的创造力,书写了宏阔的历史。文化的薪火相传是每一个人的责任,每个个体都是文化传承的接力棒,作为一名作家,需要拥有足够的文化自信,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则是增强文化自信的不二法门。文学创作包罗万象,作家即使尽己所能,也只能据其一二,生有涯而知无涯,作家在追求知识、获取经验上不能有任何懈怠。
作家们观看“跟着共产党走”“妇救会”等再现当年沂蒙人民支前场景的情景教学
“沂蒙红嫂”是对沂蒙老区积极支持革命、无私奉献的女性群体的统称。在沂蒙红嫂纪念馆,作家们仔细倾听讲解,了解明德英、王换于、李桂芳、胡玉萍等红嫂的感人事迹,观看“跟着共产党走”“妇救会”等再现当年沂蒙人民支前场景的情景教学。作家光盘说,参观沂蒙红嫂纪念馆,看到这些佐证当年沂蒙人民为中华民族走向光明作出巨大牺牲的史料,自己受到了深深的震撼。老百姓省下仅有的一口粮支援前线,拿出仅有的一块布为八路军做鞋,冒着枪林弹雨手推独轮车给子弟兵送补给,冒险救治伤员,无私哺乳军人后代,红嫂们以她们无私无畏的举动铸就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如今沂蒙人民继承和发扬沂蒙精神,求新求变求精,在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等各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人民创造历史、创造当下、创造未来,生活是作家创作的源头活水,人民的创造是作家书写的重要素材。要想做好人民的学生,作家必须扎根生活,诚心向人民学习。
沂南县朱家林国家级田园综合体,是沂南儿女以沂蒙精神努力参与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生动实践。作家们来到朱家林村,了解了这个村子从过去的贫困走向创意农业、休闲农业、文创产业融合发展之路的历程。作家柳岸说,各地正在广阔发生的山乡巨变,说明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带给农业农村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她曾担任过乡长的职务,也在农业相关单位任过职,对乡村世界的新旧变化有着强烈的体会。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她的主要创作重点都放在历史人物小说上,但早年间的工作经历和河南乡村的山乡巨变召唤着她回到现实题材创作中来。她的长篇新作关注到三代农民的命运变迁,思索宏观农业政策与具体人物命运之间的共振关系。为写好这部小说,她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多次回访当年工作过的乡镇,希望能更好地写出时代巨大变迁中的新人物、新气象。
7月20日,作家们奔赴费县薛庄镇白石屋村,这里是《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地。《沂蒙山小调》诞生于1940年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后来经过不断修改和加工,形成了今天传唱大江南北的版本。在白石屋村,作家们通过展板了解了《沂蒙山小调》的诞生过程和词曲作者,并倾听了当地人原汁原味的演唱。作家马慧娟说,《沂蒙山小调》来源于人民的生活,有着强烈的生活气息,所以才会被人们广泛传唱,这也给写作者带来了深刻的启发。文学创作应该扎根于人民的生活,积极学习人民鲜活的语言,同时也需要作家具备选择、提炼、升华的功夫。来到临沂,倾听人民的故事,做人民的学生,她对当年在革命岁月中诞生的沂蒙精神有了更加深切的体会,深入了解了军民之间水乳交融的情谊。“作家的创作要以鲜活的语言反映出时代的气象、人民的心声,这对我自己的创作而言也是一种思想上的更新。”
(摄影:冯海文)